台灣老人2016年301萬人,逼近14%高齡社會

2017101807:18

 (1) 2016年 台灣65歲以上者301萬5491人,占總人口的12.83%。

近年台日老化指數變化



台灣內政部公布最新人口資料,截至去年6月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為2351萬人,較上年底增加1萬6288人,總增加率為千分之0.7。

內政部表示,從我國歷年人口結構觀察,高齡者(65歲以上)比率逐年上升,幼年人口(0-14歲)比率則因出生率下降而逐年降低。去年6月底15-64歲者計有1733萬560人,占總人口的73.72%,65歲以上者301萬5491人,占總人口的12.83%。

和2015年底65歲以上人口293萬8579人,占總人口12.51%,又更逼近老年人口占總人口14%的高齡化社會。內政務統計,我國男性人口1171萬1541人占49.82%,女性人口1179萬6821人占50.18%,性比例(每百女子所當男子數)低於100,降至99.28。

內政部分析,主要是男性死亡率較高,以及近年女性大陸、外籍配偶移入人口增加,以致性比例續呈快速降低的現象。內政部指出,我國總人口性比例持續下降,自2013年11月底起性比例已低於1百(即女性人口超過男性)。

觀察各縣市人口性別結構,台北市、嘉義市、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高雄市、桃園市都是女性人口較多,其他縣市為男性人口較多,其中性比例以台北市91.8最低、連江縣133.7最高。若按縣市別觀察,0-14歲人口以新竹市占17.56%最高,新竹縣占16.82%次之,桃園市15.43%居第三;65歲以上人口以嘉義縣占17.57%最高,雲林縣占16.75%次之,南投縣占15.50%居第三。





(2) 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 再過10年恐再超過20%
 

台灣內政部昨(9)日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口老化指數在今年2月首度破百,達到100.18,意味著老年人口首度超過幼年人口。

台灣內政部推估,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於明年超過14%,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再過10年恐再超過20%,相當於每5人就有1名老人,屆時台灣將與日本相同,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


 

老化指數指的是,每百名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所應對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指數大於100時,表示老年人口大於幼年人口,也就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數據,今年2月老化指數達到100.18,較去年同月的93.50增加6.68。

 

若以個別縣市來看,老化指數破百的縣市,已從2011年的3個縣市,增加為15個,其中包括台北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等直轄市在內。台北市為六都中最高,達113.7,另外指數破百的縣市還有宜蘭、苗栗、彰化等縣市,其中又以嘉義縣的老化指數177.00為全台最高。
 

內政部指出,台灣老年人口在1993年已超過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而後人口老化的速度持續攀升,到了去年5月,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12.78%,今年2月更攀升至13.33%,幼年人口則降至13.31%,首度低於老年人口比例。以縣市別來看,嘉義縣老年人口比例為全台之冠,達18.03%,其次為雲林縣的17.18%。
 

國家發展委員會根據去年的人口推估,老年人口比例將在明年超過14%,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2026) 115年恐將再超過20%,屆時將與日本相同,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
 

日本老化指數在1997年首度超過100後一路攀升,2015年的老化指數已高達210.6,去年預估達222.4,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7.5%,成為全球人口最老的國家。
 

因應高齡化社會,政府正在推動「長照2.0」,不過根據衛福部估算,「長照2.0」所需的醫護相關人力尚缺8,400多人。專家表示,醫事人員受限執業登記、支援報備等法規限制,加上提供居家服務的支付又少,誘因不足,短時間要補足缺口有困難。

 

(3) 濫用外勞,台灣將從老人島變失能島?
攝影/記者程宜華
攝影/記者程宜華

 

台灣勞動部本周緊急公布:政府將開放85歲以上老人家,輕微不便即可申請外籍看護。有人視之為「德政」,但也有人重炮抨擊,這會害死台灣現存的長期照顧制度。85歲以上原本找居家照顧、上日照中心的,大概要一面倒轉向外籍看護的懷抱。

 

為什麼台灣長照公共政策,走到以「外勞」為核心?何以台灣人特愛用外勞?大家腦海閃過的第一原因是:「本勞」太貴了。24小時的到府人力,每月大概要四到六萬元現金才聘得到。

 

但問題的真正根源,不是本、外勞之戰,而是「全日制」和「日間制」兩種照顧模式之爭。打個比方——全日制,是幫失能父母「24小時請管家」;日間制,則是讓失能父母「手牽手上學去」。

 

全日制照顧 日間制照顧
每天24小時 每天9-12小時
到府服務 接送到照顧地點
一對一 一對多
無同儕 有其他同儕
本勞:每月40000-60000元 每月約15000元
外勞:每月20000元
自行負責 專業資格、護理、職治等協力人員

 

比較一下幼兒照顧,就知道差別何在。

 

幼兒照顧的主流是「日間制」。需要托育的人,絕大多數找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每天由專業人員9-12小時照顧。只有極少數金字塔頂端人士,會要求一個「管家保母」來24小時帶孩子。

 

老人呢?本來,全日制也沒幾個家庭用得起,但外籍看護以破壞性的廉價成本(每月約兩萬)和勞動條件(365天可不休假),改變了市場的生態。老人照顧服務的主流選擇,因而變成「全日制」。根據勞動部最新統計,家庭外籍看護高達21萬人。至於月費一萬五的日間制呢?小蝦米對大鯨魚,市場拓展,寸步難行。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日間照顧中心,全國只有2千人使用。差了一百倍。

 

老人比小孩難帶,所以都需要24小時照顧嗎?錯。根據官方推估,失能程度有輕、中、重度之分,比例約為輕度40%、中度30%、真正重癱失能者30%。推算起來,許多老人家仍可自理,必有一部分全日制外勞,其實沒必要做到24小時的身體照顧。所以,違規要求外籍看護做其他工作的(別人家事、顧店面),時有所聞。

 

然而為時已晚了。就算老人還沒癱,只要子女一句「我不放心」,台灣家庭就把渴望層級拉高到全日制了。現實是,廉價外勞大量進口,已使台灣的長期照顧偏好往「24小時全日制」這一端嚴重傾斜,其他時數和服務形式,不在考慮之列。以此尺度,當然沒人要請四到六萬元的本勞。

 

外勞政策?長照政策的「遮羞布」

 

所以勞動部新聞釋出時,家庭照顧者總會理事長陳正芬直指:政府不能只靠開放移工這一招。推動「日間托老」,才是治本之道,長照人力也才能有效運用。

 

但行政院為什麼不這麼做?為什麼反而考慮擴大進口外勞?

 

問題或可溯源到今年八月,一份政府內部的報告。國發會(也就是以前的行政院研考會,負責管考各部會,為大家的政策成效打分數)在「長照服務網計畫查證報告」明言,衛福部的長照政策執行成果,有點慘——「長照服務資源經費編列嚴重不足,資源及服務整備工作仍有待加強」;「服務資源及服務量無法提供所有失能人口」;「長照服務人力嚴重不足」;「長照機構設置規定嚴格,影響企業及民間團體投入長照服務意願」。

 

接著,今年十一月(九合一大選變天前)出現一則不起眼的媒體報導:「看護人力缺口逾3萬,擬放寬外勞。」「江揆高度關切人力缺口問題……勞動部日前在政院簡報如何引進家庭看護工。」

 

最後就是十二月的最新消息:「勞動部有意再放寬外籍家庭看護工資格……可望在明年春節前後實施,估計至少3萬5千人適用。」

 

平民百姓不會知道行政院黑盒子裡的決策全貌。但,一連串的轉折不禁令人猜測,內情是——國發會老哥,先打了衛福部老弟的臉,說你們做得很糟;行政大家長搖頭嘆息之餘,再打罵孩子也沒用,全家人的問題(超速高齡化和失能人口爆炸)還是要面對。所以,勞動部出面了。

 

這並非毫無根據。事實上,確實有歐洲的研究指出:

 

進口外勞,有助於降低民眾對長照服務政策的期待!(……the gray market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ocial services. Moreover, the existence of a private care market……tends to take the migrant-caregiver model for granted as the predominant solution.)

 

進口更多外勞,作為衛福部「長照政策失靈」的遮羞布,降低民眾不滿。這是行政院的「黑暗兵法」嗎?你說呢?

 

24小時血汗照顧,不是最佳解

 

也許你問:SO WHAT?用外勞全面推行24小時照顧服務體制,有何不妥?

 

支持者說:家庭可以更省錢!東南亞婦女也有工作!反對者說:外勞奴工化,人權受害!本勞工作被搶,本地婦女失業!

 

但我們先回到「失能老人」自身權益的角度吧。

 

全面推行外勞全日制照顧,對現在的老人,以及未來的老人(你、我),失去的是一個「機會」。一個選擇的機會。

 

「照顧=不值錢的24小時服務」。當此一血汗勞動公式,擴張為主流模式,結果就是窄化「照顧」的想像力與可能性。

 

日本的長照制度,已開發出高涵蓋率的日間托老、小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口腔元氣教室等等,大多數台灣人連聽都沒聽過的服務。荷蘭還有更極端的例子——失智老人村。日本跟荷蘭仰賴一對一的外勞嗎?或者,讓我們切入問題的本質吧。日本跟荷蘭大量運用「24小時不值錢的照顧」嗎?

 

不。他們的國民,並不是把老人(不分失能程度輕重!)都交給血汗照顧勞動解決。他們傾向用各式各樣的資源配置,多樣化、有層次的服務,把「低階」的老人照顧「升級」為細膩的服務事業。當然,其中也需要研發、投資、改善品質、貼近老人需求。

 

這是他們的「預防照顧事業」,這是他們減緩老人失能、失智惡化的方法。但我們的勞動部卻對媒體宣稱:要用「進口外勞」來預防老人失能。殊不知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得很清楚:

 

這才不是預防呢。濫用外勞,「(輕中度)失能老人將因此失去本來該有的自行照顧能力……可能造成台灣重度失能人口的劇增。

 

台灣長照制度的未來極不樂觀。就算勞動部這一次聽民間團體的,收手了,也說不上是「天降甘霖」。只要衛福部的長照政策一再失敗,歷史命運的軌道不會改變,台灣照顧力不足(care deficit)的大旱之災,仍會持續。

 

關鍵中的關鍵,還是要開拓多樣化的照顧人力與服務文化。

 

誰能逆轉問題?柯文哲、林佳龍市長?(他們選前有明確的長照政見)還是現任的衛福部長?還是新任的行政院長、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上任的新聞提到,馬英九總統給他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長照)

 

誰能創造出這一套事業服務架構,並量產、複製到各縣市,誰就能改變台灣老人的集體命運。「24小時一人密集照顧」不再是唯一選擇,「自在老、輕鬆顧」,才不再是幻想。

 

95歲的日本高齡作家在《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裡寫道:「如果一味強調照護這件事有多辛苦,不是會讓老人覺得,歲數這麼大了還活著很不好意思,而不想要活太久嗎?……年紀大了以後,如何享受人生也是一個重要層面。」

 

但願我們都有充分的機會和資源,享受晚年人生。而非人老家中鎖、外勞苦對坐,僅此一途。


(4) 台灣未來的老人  

 

 

依據國發會估算我國65歲以上人口在2025年就會佔全體人口達20%,這也是意味著台灣已宣布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我將它數字化等於意味著9年後我們台灣社會中每有5人就有1位是老年人,小至個人、大到國家都要背負著長期照顧這沉重的負擔。

以台灣現況來說平均老年人約70歲後就要面臨醫療密集照顧,目前我國民生物價指數飲食來講一天平均花費為230元,若我們現行勞退保險來說一般勞工目前最高可投保薪資45800來計算,月退能領2萬1千元這對一般勞工階級的朋友來說已經是最好的,但台灣大多數平均的勞工只有領1萬6,我真的想問我們勞工朋友,一個月1萬6以現行台灣高物價的社會環境,我們該怎麼度過未來老年的生活?

蔡政府在長照2.0政策主張在地老化、在地安養、有尊嚴且妥善獲得照顧,這也是意味著所謂居家照顧的重要性,坦若台灣每戶家庭都落實居家照顧,我想台灣未來再怎樣面臨嚴重的老化一切都不是太大問題,但往往夢想總是抵不過現實,以台灣目前家庭結構核心化,新生兒出生數逐年破新低,青壯年人口數逐年大為減少,且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還必須面臨到近16年薪資未成長,以年輕人要來背負失能家人簡直是無法承受之重。

以我國大多數人來說要面臨我們家裡長輩有誰來照顧?甚至自己未來老年由誰來照顧?以目前重症養護機構來說一個月需要花費約十萬元,一年也就是需要120萬,老年失能照顧動輒就需要數百萬甚至千萬元費用,這不是一般人能負擔得起的!

台灣面臨經濟發遲緩,年輕人能累計的儲蓄已不多,許多勞動密集產業因為年齡上限制,勞工們又得面臨被迫提早離開勞動市場,台灣已未來子女能供養自家老人經濟安全能力越來越差。

目前全台有23萬人外籍看護工來說,有7成來自印尼然而隨著東南亞國家經濟日趨發展,以印尼政府來既定的政策來講,在未來要逐漸縮減輸出勞工,這對老化速度在2060年即將超過日本的我們,該怎麼面臨老有所終?

目前全台長期照顧相關科系約有61個,根據教育部資料,每年畢業人數約4700人,但真正願投入的人又有多少?台灣對於照顧服務員往往都帶有負面投射,也就是所謂的職場尊嚴低,且大多機構願意給付給照顧服務員薪資約2萬5到3萬左右,才造就今天本國照顧服務員僅8千多人比起外籍看護工23萬人差距甚大,政府在長照財源上提高了營業稅,會不會造成雇主的負擔轉嫁給勞工?間接造成所有受薪階級皆受害?

台灣少子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幾年後又要面臨超高齡老年化,台灣在長期照顧勞動人力上又必須仰賴外籍勞工,若有一天外籍勞工不來了勢必衝擊台灣,年輕人儲蓄率不高養不起自家老年人,勢必造成我國未來最大的國安問題。   
             

(5) 人口高齡化,社會福利大挑戰

隨著社會進步、醫藥發達,出生率及死亡率逐年降低,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大幅增加,高齡化社會已成為重大議題,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也逐漸浮現。

就在台灣幾年後將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如何維護高齡生活的品質與尊嚴,以及訂定健全的社會福利和健康政策,已是政府刻不容緩的挑戰。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即將進入高齡社會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內政部統計,到今年5月為止,台灣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7%,其中嘉義、雲林和澎湖,老年人口超過14%,已達「高齡縣」的標準。


此外,全台有23個鄉鎮區老年人口超過20%,算是「超高齡社區」;其中,新北市平溪區是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鄉鎮,達到25.8%。儘管人口老化現象在台灣各縣市蔓延,目前仍有五個縣市相當「年輕」,分別為桃園縣、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與連江縣,老年人口比率均低於10%。

國民健康局表示,一個國家人口老化速度的判斷標準,是以65歲的人口比率從7%增加到14%的「年數」:瑞典花了85年,美國73年。

台灣在1993年2月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經建會推估,台灣將在2017年達到14%,成為「高齡社會」,老化速度年數約為24年,遠比歐美國家快得多。另一對比數字是:台灣人口成長率(出生率)從3%降到1%,花了30年。


 

國民健康局還估計到了2026年,65歲以上人口會占總人口20%,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4到5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人口老化將是社會一大隱憂,到了2040年達到30%,2051年更高達37%。同時,高齡人口將於2017年時首度超過兒童人口(15歲以下)所佔的比例(12.72%),預計2051年時,高齡人口將是所有兒童人口的4.7倍。

 

老人最擔心健康和經濟問題

 

台灣人口高齡化日趨嚴重的現象令人憂心,研究並發現,國內65歲以上老人對於未來最擔心的問題以「身體健康」比例最高,其次是「經濟來源」,再來是生病時的「照顧問題」,顯然健康與經濟是目前老人最重要的需求。為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未來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勢必要向老人傾斜,老人福利相關預算所佔的比例也將越來越高。
 

目前台灣高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已超過10%。也就是說10個台灣人就有一位是老人;相對受到退休人口不斷增加與少子化趨勢的影響,工作人口所佔的比例也隨著減少,平均每位工作人口所需擔負的扶養老人責任,也將隨著高齡人口增加,一年比一年沈重。
 

1951至1971年間,台灣高齡人口的「依賴比」約在5%,意指每20位工作年齡人口共同扶養一位老人。2007年7月,依賴比已升至14%,也就是每7.1位工作人口扶養一位老人。

依此速度,到2026年變成每3.3人就需扶養一位老人2051年更將成為每1.5個工作人口扶養一老人。隨著高齡人口依賴比不斷升高,高齡人口對工作人口所帶來的經濟需求及安養負擔也將越來越大。


 

各國面臨不同老化挑戰
 

由於人類老化急遽增加,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傳統社會福利不僅面臨新的挑戰,更出現改革新契機。

學者指出,未來數十年,歐洲、日本與北美的人口快速老化,將嚴重衝擊世界經濟體制,倘若適時提出有效措施,例如落實年金的改革工程、提高生產力、延長退休年限,仍能避免財政與經濟上的危機。


人口老化對於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挑戰各有不同,已開發國家的國民在變成老年之前,大部分已累積相當財富;但開發中國家卻是多數人民尚未增加財富,仍求生活溫飽之際,卻已先屆齡老年,這種差異性意味著各國政府須採行不同的決策模式,以因應彼此面臨老化所帶來的衝擊。

台灣農業縣市人口老化更加嚴重,需要更多照顧
 

以台灣而言,地處偏遠之農業縣市,人口高齡化問題更為嚴重,其中以澎湖縣最高,嘉義縣,雲林縣、台東縣、苗栗縣、南投縣、花蓮縣、台南縣及宜蘭縣等縣市的比率均超過10%,顯示經濟發展程度及資源分配較不足之縣份,人口高齡化情形較為嚴重,也面臨更多的老人問題,需要照顧的份量也更多。
 

除了「老人年金」等經濟安全保障制度之外,建立長期照護制度及開辦長期照護保險,是政府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另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尤其是偏遠地區與農業縣市,不但醫療資源缺乏,人口老化又比其他縣市來的嚴重,更需要政府系統化的整合資源,以及發展長期照護相關產業來滿足高齡化社會的需求。
 

健全老人福利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政府已以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三大規劃面向為政策主軸。

此外,為周全對老人的身心照顧,並就老人保護、心理及社會適應、教育及休閒亦分別推動相關措施。在各項老人福利措施中,因應老人人口的照顧與居住安養需求,更積極規劃推動長期照顧體系、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昇老人福利機構安養護服務品質,及推展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讓老人均能獲得在地且妥適的照顧服務。





For reference only 若侵權 告之速删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724/914475/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0000049-260202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89/563957

https://tw.news.yahoo.com 風傳媒劉志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