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濕敷療法, 角鯊, 神經醯胺(Ceramide),類神經醯胺(Pseudo-Ceramide)

2018042322:56

1.  異位性皮膚炎根治與保養教學!乳液保濕怎麼挑?醫師完整說明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是許多人「止不住的癢」。我們收到好多擔心的家長來信,希望了解更多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例如異位性皮膚炎到底要怎麼治療?怎麼保養?聽說保濕很重要,但是異位性皮膚炎乳液保濕產品要怎麼挑?

長在手腳的
蕁麻疹跟異位性皮膚炎有點像,長在身體的乾癬有時也會被混淆認為是異位性皮膚炎,到底要怎麼分辨?這些問題都是民眾常會遇到,但很難清楚掌握的。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
濕疹,近年發生率逐漸增加,特別是許多孩童都有這個問題,看在爸媽身上真的是「癢在兒身,痛在母心」,在診間我們看到大量的家長因為這個疾病而自責難過,覺得是不是自己的遺傳問題,或者是提供的環境因素,才讓孩子遭受到這樣的痛苦,遍尋各種正式的治療管道或是偏方,只求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可以被治好。

團隊的皮膚科醫師和家醫科醫師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對所有的病友、以及家長提供好的資訊,讓你對抗疾病的過程不孤單!為什麼這份整理這麼重要呢?因為根據多個研究,提供患者足夠的衛教資訊,對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是很顯著的喔!



今天我們一樣會從異位性皮膚炎的基礎講起,再講到如何保養與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常見的病程是什麼狀況?

異位性皮膚炎和遺傳以及環境有關,是一種慢性的、會發癢的發炎性皮膚疾病,也是濕疹的一種。稱為濕疹可能會讓人誤會,以為是不是太濕才引起?

但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本質上是因為太乾才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數都是在孩童身上發生,但成人也可能得到這個疾病。而醫師們觀察發現,很多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同時也有過敏性鼻炎和氣喘。這個特殊的現象被稱為過敏三聯症 ( Allergic Triad or Atopic Triad )。

 

臨床上也常發現這些症狀的發生,常常會有時序性,也就是三種過敏症逐項發作。通常會是從嬰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和食物過敏,接下來在 2 歲之後到學齡前後出現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就是造成黑眼圈的元兇之一,所以如果你是過敏寶寶,黑眼圈常常會找上你啊。

氣喘則通常在過敏性鼻炎出現後出現,如果有支氣管性氣喘,常會在晚上或清晨氣溫低的時候咳嗽,或者劇烈運動後咳嗽止不住。

因為發展的順序就像吹奏進行曲的過程,這個進展的過程也被稱作過敏進行曲( Allergic March )。這個過敏族群的人也常在血中發現較高的 IgE (一種與過敏相關的免疫球蛋白)濃度。

 

在一些研究中發現,越是都市化的國家,過敏兒的比率也越高。台灣現在已經是個高度都市化的國家,孩童的過敏率也是逐年攀升中⋯
 

把主軸拉回異位性皮膚炎,整個病程往往是這樣:嬰幼兒最早期的症狀通常是摸到某處皮膚特別粗糙,這代表著皮膚的自然屏障已經出問題。

接下來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通常是感覺到持續地癢,接下來會發紅、發腫,皮膚可能會脫皮或脫屑。

這時孩子會忍不住去抓,接下來就是破皮、流組織液,甚至是整片皮膚被細菌感染。在感染之後,皮膚的天然屏障變得更脆弱,異位性皮膚炎也就更容易被誘發,成為反覆惡性循環的夢靨。

一直到青少年期,多數的孩子才會逐漸恢復正常,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之後。而孩童時期發作越嚴重的病人,症狀持續到成年的機率也偏高。

常見病程狀況

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時期,常常逐漸出現不一樣的表現。

不同時期病徵

在嬰幼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較常在四肢的伸展處、頭皮、臉上等部位發現。臉上的病灶通常會最嚴重,往往會整片紅腫,甚至會脫屑或者流出組織液體,這可能跟孩子的手最容易抓到臉有關,其他部位抓不到就通常沒這麼嚴重。媽媽看到孩子的臉又紅又腫,真的會非常崩潰⋯下面這張圖就是嬰兒臉部的急性發作照片。
 

嬰兒臉上的異位性皮膚炎
出現嬰兒臉上的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反應。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在兒童時期,病灶多出現在四肢的屈側,或者是手腕、腳踝處。這個階段皮膚會因為急慢性交替的反覆發作,出現苔蘚化增厚的情形,常常會伴隨脫屑,顏色則多是淺棕色或粉紅色。

這時候小朋友已經全身都抓得到了,所以常常把上述的幾個地方抓得破皮流血,有時候還會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左下圖是出現在膝蓋後側的異位性皮膚炎,右下圖則是反覆發作引起的嚴重苔蘚化。

 

異位性皮膚炎照片
左圖:在四肢屈側(膝蓋後方)的異位性皮膚炎。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右圖:嚴重苔蘚化的異位性皮膚炎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在青少年期,有些人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逐漸復原不再發作,但也可能持續,或者出現其他態樣的改變。通常紅疹會出現在四肢的屈側、手掌則可能會不時因為接觸到刺激物質發作,在身體各處也可能出現輕微的紅疹。

青少年期的課業壓力大,這種忍不住的癢也會影響孩子的睡眠還有學業表現,家長常會跟著非常緊張。下圖就是反覆發作在手上的異位性皮膚炎。

 

反覆發作在手部的異位性皮膚炎
接觸刺激物質反覆發作在手部的異位性皮膚炎。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異位皮膚炎該如何治療?抽血或過敏原檢查可確診嗎?

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靠抽血或過敏原檢測來確定診斷的。雖然上面的文章有提到,許多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可在血中發現較高的 IgE 濃度,但並不代表如果抽血發現 IgE 高,就代表你得了異位性皮膚炎。有時候民眾也會擔心自己做了過敏原檢測,發現對好多項物質都過敏,是不是這樣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了?

事實上,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靠的是醫師觀察病人的臨床症狀,以及病史的變化進程,來判定到底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例如上面那張嚴重苔蘚化的下肢照片,這樣看起來就算是異位性皮膚炎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醫師不會單憑一張照片就下這個診斷,而會仔細詢問從小到大的病史與病程,結合臨床症狀的觀察才作出診斷喔!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很多人的觀念都是錯誤的。許多人會想找到某一種仙丹妙藥,只要吃了或擦了這個就沒問題,但這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期待。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 3 大主要目標:
 

  • 緩解症狀:可使用非藥物或藥物的方法。後面的文章會介紹。
    預防惡化:一旦惡化,就會容易陷入上段文章提到的惡性循環。
  • 將治療的風險降到最低:可搭配醫師指導的輔助方法來降低藥物使用。
     

要達到以上的目標,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所有可能導致惡化的因子,努力保留皮膚天然的障壁功能以及保濕,再輔以藥物治療來控制皮膚的發炎程度。以下我們先談談藥物的治療!
 

治療原則

許多家長會很排斥用藥,但其實醫師常常比你更想把藥停掉。所以在減少藥物使用這件事情上,醫師跟家長們應該是很有共識的(握手),但是藥物在疾病的控制與預防上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有關用藥如果有擔心,可和您的醫師仔細討論。

 

控制發炎

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外用類固醇。在輕微至中度嚴重程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使用局部的類固醇以及保濕劑是很合理的,這兼具了控制發炎及緩解症狀的效果。但類固醇不是只有一種,醫師通常會依照患者的年齡、皮膚影響的範圍面積、發炎的嚴重程度,來決定選用不同強度的外用類固醇。
 

使用類固醇,難免就會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外用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萎縮、變薄。因此醫師會視狀況使用或停用藥物,而在一些比較容易受到類固醇藥物副作用影響的部位,例如臉部以及皮膚皺摺處,有時醫師因此有時醫師會選用局部的免疫抑制劑( 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 ,例如 tacrolimus or pimecrolimus )來幫忙控制疾病。
 

中度或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如果沒辦法透過局部治療控制的話,可以使用照光療法,或者是全身性的免疫抑制劑來達到穩定的疾病控制。但這類治療並不適用於嬰兒與幼童,除非是其他療法仍無法控制,且年紀大一點的小孩或青少年,才適合在醫師的評估下建議使用。

治療並預防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因為皮膚的天然屏蔽已經受損,因此特別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以及黴菌的感染的。

反覆感染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是嚴重的惡化指標,因此在皮膚遭受或懷疑被感染時,醫師可能會使用抗生素、抗黴菌藥物或抗病毒藥物來處理。

請務必要配合醫囑用藥,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喔!有關預防感染,還有一個重要關鍵:務必幫孩子剪指甲!不然指甲把皮膚抓破了,是很容易感染的喔~

 

止癢

止癢藥物在疾病治療中的角色也很重要。如果因為癢而亂抓,很容易引發繼發性感染。局部類固醇就有止癢效果,除此之外抗組織胺( Anti-histamine )是最常被使用的藥物。特別是在患者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的皮膚癢,以及過敏性的眼睛癢時,常被醫師開立使用。但這些藥物的止癢效果好不好呢?

研究認為沒有很強,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可能來自嗜睡的副作用。有些專家認為會產生會鎮靜效果的這類抗組織胺( diphenhydramine, hydroxyzine, and cyproheptadine )比較有效。而比較沒辦法產生鎮靜效果的抗組織胺( fexofenadine, cetirizine, or loratadine )有時也有用,特別是患者同時有出現類似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的時候,可用來長期控制。

 

控制壓力以及焦慮

壓力以及焦慮也是誘發疾病、加重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果孩子有這樣的狀況,醫療團隊也會評估壓力以及焦慮情形,考慮使用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這對疾病的控制也會有幫助喔!

 

異位性皮膚炎該如何保養?使用保濕乳液有效嗎?該如何挑選乳液?

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要回歸到疾病的本質思考。這是一個因為過乾而誘發的疾病,因此保濕很重要。另外過敏與刺激也是疾病誘發的原因。因此保養的關鍵最重要的就是:積極保濕、避免過敏原暴露、避免刺激物質接觸。以下就這三大關鍵分別說明。

保養三大原則

 

積極保濕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角質層的脂質和天然保濕因子是不足的,皮膚的保濕能力就不佳。因此保濕對於所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治療都是重要的關鍵。要做好保濕,從補水、鎖水到皮膚的保護,由內而外都不可缺。以下幫大家條列做法,再附註說明。

  1. 喝足水分。每天至少要喝足體重(公斤)乘上 30 的水分,例如 60 公斤的人,就要至少喝足 1800 CC 以上的水。
  2. 非必要不需使用清潔產品,清水即可。一般孩童尚未進入青春期前,皮脂分泌都不多,除非髒到清水洗不掉,否則並不需要使用沐浴乳、肥皂、洗髮精等各式清潔劑。即使要用,也務必選擇溫和的界面活性劑。
  3. 勿用過熱的水洗澡。使用室溫水即可,如果擔心太涼,加熱到感覺微微溫熱就好。熱水會洗去過多的皮脂,這點和正確的洗臉概念是一致的。
  4. 泡澡或沖澡都可,重點是充足潤濕皮膚。要沖澡還是泡澡仍有爭論,多數專家傾向泡澡,但時間不宜超過十分鐘,這樣可以充足潤濕皮膚,卻不至於帶走過多皮脂或傷害角質。但沖澡一段時間,將皮膚潤濕也行。
  5. 徒手輕揉搓洗即可,勿用工具大力清潔。身體的髒污不需用菜瓜布或刷子去猛刷,這樣可能反而傷害到角質,因此惡化疾病。
  6. 洗完澡後輕輕擦乾身體,立即使用保濕產品。不需把身體擦到非常乾,讓角質保持濕潤的狀態,趕緊將保濕產品擦上去,鎖住水分。
  7. 平時還是要補擦保濕。研究認為一天至少需要兩次。實際上醫師通常建議只要皮膚摸起來粗粗的擦一些。研究顯示積極使用保濕產品可有效降低外用類固醇使用量。
  8. 穿棉質衣物,避免粗糙易磨擦皮膚的衣物。可以保護皮膚不受衣物刮傷、刺激。

至於保濕產品要怎麼挑呢?研究發現,高水、低油比例的乳液( Lotion )有時會因為水分蒸發但鎖水能力不足,反而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油的比例拉高一些的乳霜( Cream ),或者是更油一些的油膏(Onintment)就比較有保護性,但有時會被抱怨太黏。

一般建議至少油的比例要用到乳霜( Cream )以上比較好,如果怕白天太油,可以在夜間再使用油膏(如凡士林),白天用乳霜補擦。而香料與某些容易導致刺激的防腐劑(請注意,不是所有防腐劑都不能用)則應該避免出現在產品中。可以看這篇文章,完整一點了解防腐劑的意義。

學理上,含有脂質和天然保濕因子的保濕產品會有幫助。已經有不少品牌宣稱自家產品可以改善皮膚的屏障功能,而且賣得很貴,也確實提出一些資料顯示它們的效能。

但是在一個隨機的試驗中指出,這些賣得很貴的產品,效果並沒有比開架商品來得好。但這並不代表市面上就真的沒有高效能的產品,但廠商應該更努力研發,並提出更多有效性的證據,您可以參考您的醫師建議選購價錢可負擔的產品。神經醯胺(Ceramides)是近年來在異位性皮膚炎中被研究得較多的生理性保濕脂質成分,更完整的介紹可參考神經醯胺到底是什麼?可能產生什麼功效?這篇文章。

保濕產品挑選關鍵

 

避免過敏原暴露:

這必須拆成空氣過敏原以及食物過敏原來講。研究指出,目前對於空氣以及食物的過敏原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因子,還有爭論。許多孩童會對家中的塵蟎、動物的皮屑、黴菌、花粉過敏,這往往被認為跟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有關。

但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雖然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於家中的塵蟎過敏,但是減少家中的塵蟎並沒有發現對疾病控制有幫助。但以醫師的立場,減少上述物質的暴露還是有好處。所以做好居家環境清潔,使用空氣清淨機,控制家中的相對濕度在 50-60% 左右(太乾反而不好喔),可以有效降低塵蟎、皮屑、黴菌的影響。

 

而飲食的介入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控制有沒有幫助呢?答案是仍然缺乏的。研究指出,雖然大約有50%的病童被檢驗出對牛奶、雞蛋、小麥、花生…等食物過敏,但食物過敏在大部分的案例中被發現跟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沒有關係。

例如一個包含 421 位孩童以及成人的系統性研究中發現,即使是把牛奶以及雞蛋拿掉,在不特意挑選病人的狀況下,這樣的飲食介入並沒有幫助。但有另一個研究指出,如果在已經被檢驗出對雞蛋過敏的嬰兒身上避免食用雞蛋,那對於控制疾病是有幫助的。

 

所以綜合以上證據,通常醫師會建議嬰幼兒應該在四個月大後開始逐步嘗試副食品,不要因為擔心孩子過敏就什麼都不讓他碰。一次嘗試一種,如果沒問題就再試下一種。

萬一發現有過敏反應(皮膚紅癢)就暫停食用。如果下次再嘗試同一食物就又發作,那就可能真的是對這食物過敏,這樣的做法是最便宜也有意義的過敏原檢測方式之一。若孩童真的對某種食物過敏,以後再避開這項食物即可。

避免過敏原暴露證據整理

 

避免刺激性物質接觸

異位性體質的人對於產生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特別是對於鎳、香料、防腐劑、新黴素等等局部性治療產品或藥劑所含的成分。所以如果患者在適當的局部治療下卻沒有效果,或者皮膚受影響的範圍超過常見的區域時,就應該考慮是不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喔!
 

至於使用益生菌對於控制異位性皮膚炎有沒有幫助呢?目前研究莫衷一是,許多做出來有效的結果,多數都有廠商的贊助,而無贊助的隨機實驗卻做出不同的結果。因此醫師目前通常不太會主動推薦使用益生菌,反而好好做好這篇文章上面提到的作法,會更有機會預防甚至根治異位性皮膚炎喔!
 

如果這篇文章所說的方法都試過了,仍然無法控制好的病人,可能就必須嘗試其他進階的療法,例如濕敷療法,研究顯示多數患者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喔!詳細作法可以參考這篇:濕敷療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相信大家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保養與治療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囉!


2. 濕敷療法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圖文完整教學!難治患者的好選擇


濕敷療法是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居家治療選項之一。在近年許多研究中,濕敷療法產生的症狀改善與疾病控制效果,逐漸讓越來越多醫師認同。只是濕敷療法雖然並不真的那麼困難,但臨床上需要很充足的時間做好衛教,才能讓患者或家屬能夠正確在家配合醫囑操作。
 

為了幫助更多患者,今天團隊的醫師和藥師要來回顧文獻及相關治療指引,從相關的研究證據、實際的操作方法,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完整說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患者以及家長,一起戰勝異位性皮膚炎這個麻煩的疾病!

 

濕敷療法對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好處

在 2017 年的一篇文獻回顧中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一直是個複雜、常見、慢性、容易復發的皮膚疾病。因為逐年增加的發生率,也成為國際公共衛生的重大議題。

而濕敷療法在處理中度至重度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可扮演積極且有效的角色。這篇文獻同時建議,使用一般藥物難以控制的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在考慮使用全身性免疫抑制劑之前,可以先嘗試濕敷療法,也許就可以不必使用到這麼後線的藥物囉!

在 2014 的一篇文獻中也提到,在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身上使用濕敷療法,平均改善程度達到 71% 之多,甚至在許多醫師的臨床經驗中,觀察到更高比率的改善。

 

在實際的臨床治療經驗上,許多國內外醫師也都觀察到濕敷療法對於這類病人確實有明顯的效果。以下是濕敷療法可帶來的好處。
 

  1. 緩解皮膚癢以及搔抓
  2. 降低紅腫及發炎的症狀
  3. 改善患者睡眠品質
  4. 強化保濕
  5. 加速受損的皮膚屏障恢復
  6. 有效降低了外用類固醇的使用量,也避免疾病進展到必須使用全身性免疫抑制劑,這也代表有效避開了這類藥物使用的副作用,對患者來說可說是福音一件。
     

濕敷療法六大好處

如果孩童年紀很小,或者是病灶的面積很大,這時患者除了濕敷以外,還會需要許多口服藥物、外用藥物、感染控制、傷口評估等密集的醫療照護,因此通常會住院進行治療。這時家長不必擔心怎麼做,醫護人員就會幫你通通搞定(但請務必感謝醫護人員的辛勞,因為這些工作,真的非常辛苦!)
 

但如果患處面積較小,同時患者也能配合居家濕敷療法的指導,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住院治療,在家只要照護得宜,也可以達到很棒的治療效果!接下來就要完整告訴大家,濕敷療法到底怎麼進行囉!

 

濕敷療法在家怎麼做?完整流程圖告訴你

濕敷療法能夠有效,關鍵在於濕敷療法把保濕成分以及藥物「密封」在患處,因此同時可以做到「減少皮膚水分散失」、「阻隔外界刺激搔抓」以及「幫助藥物吸收」的效果。
 

但也千萬不要覺得,濕敷療法就是萬靈丹,自己怎麼弄都行!事實上,雖然因為密封會增加藥物吸收的效果,但藥物如果因此吸收過多,反而會弄巧成拙。

而保濕產品如果會對你產生刺激或誘發過敏,在密封的狀態下,也會使不良的反應加劇。所以濕敷療法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決定藥物的劑量,選定合適的保濕產品,確認治療的時間長度,才能讓濕敷療法的好處發揮到最大,風險降至最低喔!

濕敷療法效果

我們一邊介紹標準步驟,也同時說明步驟的意義,希望幫助大家記憶。一般進行濕敷療法,會有五大關鍵步驟:

  1. 泡澡或沖澡潤濕角質。先用微溫水或室溫水泡澡5-10分鐘,達到濕潤角質的效果。如果患處面積不大,可用小澡盆或面桶局部浸泡就好。不用過熱的水,也不浸泡太久,避免反而造成皮脂以及水分流失。如果沒有浴缸或臉盆,用沖水的方式沖個5-10分鐘潤濕也可以。
     
  2. 敷上醫師指導的藥膏和乳液,進行治療及保濕。醫師會和您討論合適的保濕產品以及視狀況選用不同藥膏來控制發炎或感染。使用的乳液以及藥膏量,以及使用的順序,要請醫師給你完整的指導,避免操作不當反而增加了風險喔!濕敷療法的敷料是非常個人化的,千萬不要網路上看了哪個好心網友分享,就照做,別人是單純好心,但可能會害到你自己啊!
     
  3. 包上浸濕布料,或套上浸濕的束套。重點在於「浸濕」,以及「完整包覆」,可以降溫、減少水分散失,維持底下敷料的效果。如果患處在身體可以用大塊的布料包覆,如果是在四肢用束套就會比較方便。
     
  4. 包上乾的布料,或套上乾的束套。在濕的這層外面再包上乾的一層,可以強化固定的效果,避免搔抓,也讓濕的這層效果可以維持更久。
     
  5. 定時檢查敷料是否過乾,過乾就要補水補乳液。雖然已經濕敷,而且還套上濕、乾兩層的束套,敷料還是會乾掉,導致效果下降。如果看起來乾了就噴上乾淨的清水,如果乳液不潤滑了就再補上乳液。
     

有關濕敷的頻次和每次治療的長度則因人而異,務必遵從醫師指示。為什麼我們必須強調濕敷療法一定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操作呢?因為濕敷療法是一種進階的居家治療方式,在一些研究中曾發現,濕敷療法下使用局部類固醇,可能導致更多的類固醇副作用,還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例如燒灼感、刺激感。

最嚴重的狀況下,會增加皮膚感染風險以及體內皮質醇濃度下降。但這些風險在醫師的指導下,都可以有效降到最低,而且持續有專家監控,對患者更有保障。

濕敷療法五大步驟

 

濕敷療法還可以改善哪些疾病?

許多皮膚疾病都是因為正常的皮膚屏障出問題、進而引起發炎。一開始濕敷療法是使用在「急性期」的嚴重皮膚炎,但如同上面所提,濕敷療法除了消炎以外,還有加速皮膚屏障復原的作用,因此腦筋動得快的醫師當然就想到把濕敷療法應用在其他皮膚疾病囉!

在一篇 2015 年發表的文獻回顧中指出,目前除了異位性皮膚炎以外,醫師還將濕敷療法應用在一些非特異性的皮膚炎(nonspecic dermatitis)、乾癬(psoriasis)、結節性癢疹(prurigo nodularis)、毛孔性紅糠疹(pityriasis rubra pilaris)…等疾病。


 

所以現在以上這些疾病(包含一些沒列出的皮膚疾病),醫師都可能建議濕敷療法來輔助治療喔!這項療法雖然在國內因為健保制度的限制,尚未普及,但根據相關改善的證據以及花費,其實是很值得推廣的治療方式。

但大家也知道,現行健保體制非常偏重在疾病治療,但對於醫護人員做衛教或者是輔助治療的指導,常常不給付或者給的費用很少,在營運的壓力下,這類治療方式自然就很難推廣(健保局不要來查我水表啊~~~~)。

因此我們特別整理了這篇圖文,希望能夠幫助有心的醫師們更有效率衛教患者,也讓患者及家屬更能完整了解濕敷療法。

 

雖然許多患者會在長大過程中逐漸痊癒,但這過程中的辛苦不是患者或家屬大概很難體會啊!祝福所有病友們都能好好控制異位性皮膚炎,早日擺脫這個麻煩的問題喔~!

 

3. 神經醯胺(Ceramide)到底是什麼?可能產生什麼功效?專家完整解密!

神經醯胺是近年來當紅的保濕成分,不分大廠小廠、國內國外的保養品牌紛紛推出含有神經醯胺的產品。保濕是一年四季都不該忽略的重要保養關鍵,也常有許多保濕迷思流傳在坊間,值得大家好好了解。近年來市場上當紅的幾種保濕成分中,除了上次討論過的角鯊之外,大概就是神經醯胺了。

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文章在介紹神經醯胺的在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相關疾病的功能與應用,但內容的正確性不一,因此 MedPartner 團隊回顧了大量文獻,在這邊幫大家做個詳細的整理與更新,除了由淺入深的介紹之外,也對市面上含神經醯胺的產品做了個調查,希望大家在購買相關的產品時能多一分思考,找到自己最適合的保養品喔!

 

神經醯胺(Ceramide)與類神經醯胺(Pseudoceramide)是什麼?

神經醯胺(Ceramide)又名分子釘或賽洛美,為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的主要成分,占比約 50%,神經醯胺的結構組成是很複雜的,皮膚中神經醯胺約有 300 多至 1000 種的變化。

由於其同時具有親水與親油的特性,所以能夠形成脂質雙層的結構,加了間質的柔軟度與保水能力。人體皮膚的神經醯胺也會隨著時間而流失,而造成雙脂質層的結構紊亂,進而使肌膚屏障的能力下降。

神經醯胺(Ceramide)又名分子釘或賽洛美,為角質層細胞間脂質的主要成分,占比約 50%,與膽固醇(25%)跟脂肪酸(10~20 %)共同組成重要的皮膚屏障 [Ref.1]。神經醯胺的基本結構是由神經鞘氨醇基(Sphingoid base)及脂肪酸(Fatty acid)所形成,藉由神經醯胺合成酶與神經醯胺酶進行合成與分解。神經醯胺同時具有親水與親油的特性,所以能夠形成脂質雙層的結構 [Ref.2]。

至今有一些研究模型來解釋它的脂質雙層排列方式,較廣為接受且實驗數據充足的脂質雙層模型為神經醯胺具有方向性的排列,且以膽固醇穿插其中。這樣的排列使得各脂質雙層間充滿著碳氫化合物間的作用力,增加了間質的柔軟度與保水能力。

神經醯胺的化學結構以及在生物體中的合成與分解

 

角質結構與神經醯胺、膽固醇的脂質雙層結構

到目前為止有數十種游離性神經醯胺被發現 [Ref.3],這樣的分類是根據神經鞘氨醇基及脂肪酸上的官能基不同所做的區分,神經鞘氨醇基上的官能基變化有 S、P、H、T、DS 命名,脂肪酸上的官能基變化則有 N、A、O、E 命名。例如 Ceramide [NP] 是由無羥基團脂肪酸(Non-hydroxy fatty acid, N)與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P)所組成。

這些命名的方式與大家所熟悉的 Ceramide 1、Ceramide 3 等命名大不相同,由於以羅馬數字作為代號失去了科學上的辨識基準,所以舊的 INCI 命名方法已在 2014 年之後陸續淘汰 [Ref.4],不過市場上目前仍然是新舊並存的情況。

 

有研究以健康的成年人的上臂肌膚來分析神經醯胺的組成 [Ref.5],結果以 Ceramide [NP] 的 22% 為最多,其次是 Ceramide [NH] 的 14.5%,最少的 Ceramide [EODS] 不到 1%。這個粗估的結果可以告訴我們神經醯胺在皮膚結構中的複雜性,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人體各個部位皮膚的神經醯胺組成比例是會不同的喔。

除了官能基的不同造成的神經醯胺複雜性,神經鞘氨醇基及脂肪酸的碳鏈長度也不是固定的,其兩個鏈的總碳數小至約 20 個碳,大的可至 70 個碳。這樣的碳長鏈差異可以使得神經醯胺有 300 多至 1000 種的變化。而據分析,人體角質層中大於 40 個碳總數的神經醯胺約占 88 % [Ref.6]。人體皮膚的神經醯胺也會隨著時間而流失,而造成雙脂質層的結構紊亂,進而使肌膚屏障的能力下降 [Ref.7-8]。

 

神經醯胺的命名規則及其相對應之結構變化
神經醯胺的命名規則及其相對應之結構變化

常見神經醯胺與類神經醯胺化學結構

 

人類上臂角質層神經醯胺分布比率

大部分的神經醯胺以人工合成為主,目前可以合成的有 6 種,少部分則來自植物萃取。除了天然神經醯胺之外,也有以人工合成的類神經醯胺(Pseudoceramide),它具有與神經醯胺相似的結構,也同樣具有親水與親油的特性。

其餘兩類物質(Sphingolipids、Glycosphingolipids)有比例難以掌握、成分功能性與 ceramides 有所區別的問題,結構上應具保濕能力,但臨床研究不如 ceramides 和 pseudoceramides 充足。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神經醯胺確實是皮膚中很重要的一個成分,所以適當的補充神經醯胺似乎是有益的。以來源來說,大部分的神經醯胺以人工合成為主,目前可以合成的有 6 種,少部分則來自植物萃取。

但是無論來源,只要確保該結構與人體中的神經醯胺一樣且經過分離純化去除其他物質,使用起來就不會有安全的疑慮。

除了天然神經醯胺之外,也有以人工合成的類神經醯胺(pseudoceramide),它具有與神經醯胺相似的結構,為兩個碳氫長鏈以醯胺鍵鍵結,也同樣具有親水與親油的特性,理論上來說是可以形成脂質雙層的構造。

常見的類神經醯胺有 Cetyl-PG Hydroxyethyl Palmitamide、2-Oleamido-1,3-Octadecanediol、Hydroxypalmitoyl sphinganine,此三種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類神經醯胺添加物,其餘還有 Hydroxylauroyl Phytosphingosine、Hydroxycaproyl Phytosphingosine、Hydroxycapryloyl Phytosphingosine、Caproyl Sphingosine、Caprooyl Sphingosine、Caprooyl Phytosphingosine 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有些產品會標榜添加神經醯胺,而實際添加的為 Sphingolipids(鞘磷脂),此為神經鞘氨醇基及其衍生物組成的混合物,混合物包括了神經醯胺以及不含脂肪酸的單鍊神經鞘氨醇基衍生物(碳數約為20)。

它的來源可以是哺乳類動物、酵母菌以及植物,只不過其中神經醯胺的含量與組成隨著來源不同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另外一種 Glycosphingolipids(醣神經胺醇脂)為神經醯胺親水端鍵結一個或多個醣基的物質,多存在於較角質層更內層的顆粒細胞層(Granular cells),由於此類脂質特性較為親水,所以它的功能必然與神經醯胺有所區別。

小結,上述這兩類物質(Sphingolipids、Glycosphingolipids)從組成結構來看是具有保濕功能的,但是臨床實驗上的研究不若神經醯胺與類神經醯胺這麼的充足。(比例難以掌握、其他成分功能性與 ceramides 有所區別,其他成分結構上應具保濕能力,但臨床研究不如 ceramides 和 pseudoceramides 充足)

 

神經醯胺(Ceramide)與類神經醯胺(Pseudo-Ceramide)的外用保養功效如何?

神經醯胺在細胞生長、分化、老化過程中是重要的訊號傳導因子,甚至近年有應用神經醯胺研究抗癌的可能性。神經醯胺除了和皮膚保養有關以外,與多種皮膚疾病也相關。

在某些疾病中,可發現特定種類的神經醯胺下降的變化,但在其他疾病中卻可發現某些種類的神經醯胺上升伴隨其他種類神經醯胺下降的情形。更複雜的還包括某些種類神經醯胺的碳鏈長短出現變化。

以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的情況而言,數種神經醯胺增加而數種神經醯胺減少,碳鏈的長度也有增有減。適當補充神經醯胺可能對某些皮膚疾病有幫助。但神經醯胺在皮膚疾病上的變化,大多可能只是結果,不是成因,單純補充神經醯胺可能可以改善症狀但是無法根治。

 

神經醯胺的功能有很多,它在細胞生長、分化、細胞凋亡等過程中屬於重要的訊號傳導因子,近年來有些研究應用神經醯胺來探討抗癌的可能性 [Ref.9]。

在這邊我們只會著重在皮膚保養上的功效介紹。神經醯胺變化與很多皮膚疾病相關 [Ref.3],例如在層狀魚鱗癬(Lamellar ichthyosis)病人中有兩種神經醯胺 Ceramide [EOS] 跟 Ceramide [NP],被發現顯著的降低。

但並不是所有的皮膚疾病伴隨的都是神經醯胺數量的下降,在乾癬症狀(Psoriasis)裡Ceramide [NS] 跟 Ceramide [AS] 則是上升的情況,更複雜的情形是除了各種 Ceramide 的數量增減,單一類型的Ceramide 碳數的多寡也會改變,例如短鏈 Ceramide [NH] (C40-C43) 為上升而長鏈 Ceramide [NH] (C47-C50) 為減少的情況。

目前研究最多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有更複雜的情況,數種神經醯胺增加而數種神經醯胺減少,碳鏈的長度也有增有減。

這些皮膚疾病伴隨著的神經醯胺變化必然導致雙脂質層的結構紊亂,而喪失了皮膚屏障原來該有的功能。理論上,若能適時適量的補充失去的神經醯胺應該可以改善受損的皮膚狀況。

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神經醯胺在皮膚疾病上的變化大多只是果而不是因,例如魚鱗癬樣紅皮症(Sjögren–Larsson syndrome)是因為脂肪醛去氫酶基因(ALDH3A2)突變而造成的,單純補充神經醯胺可能可以改善症狀但是無法根治。

神經醯胺在各種皮膚疾病上觀察到的變化
神經醯胺在各種皮膚疾病上觀察到的變化

下面為較為複雜的臨床研究討論,我們先做個小結論:神經醯胺與類神經醯胺的濃度不一定是決定功效的關鍵因素,可能需有其他適當的添加物以及最適化的比例才能發揮功效。

大部分的研究指出含仿角質層脂質(膽固醇、脂肪酸)的神經醯胺混合物可以增加皮膚的含水量,而達到修復受損皮膚的功效。另外,這些研究著重在對受損的肌膚修復研究(先天或後天),對於健康肌膚的日常保養而言,能夠提供多大的益處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以神經醯胺與類神經醯胺在臨床上的研究來看,現階段在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以及後天受損的肌膚上有比較多的探討。

下表為較詳細的臨床結果整理供專業人士與業界人士參考。這些研究使用的神經醯胺濃度分布在 0.2 % ~ 10 %,不論使用量的多寡,均有研究證明神經醯胺的添加可以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及減少經皮水分散失。

有趣的是,有一份研究使用了含 0.2 % Ceramide [NP] 的潤滑乳液,在受損的肌膚上測試,其結果跟控制組(使用不含 Ceramide [NP] 的潤滑乳液)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Ref.14]。


另一份研究同樣使用了含 Ceramide [NP] 的潤滑乳液,差異在於其使用的配方含有膽固醇與脂肪酸等仿角質層脂質混合物,但是卻可以觀察到對皮膚屏障的改善 [Ref.15]。

另外,文獻中有使用多種神經醯胺的混合物,但是大部分並沒有清楚的標示使用種類以及比例如何,因此增加了解多重神經醯胺配方效果的難度。

類神經醯胺方面的研究也指出其可以改善肌膚狀況增加保水度,但是使用的有效添加量不是很明確。在美白功效方面,有研究使用 N-acetyl-D-erythro-sphingosine(C2-ceramide)這一種神經醯胺,其為脂肪酸鏈為兩個碳的短鏈構造,在體外培養之人體表皮黑色素細胞(Human epidermal melanocytes)進行實驗,結果顯示此種神經醯胺可以延遲 ERK/PKB 蛋白激酶的活化,進而影響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表現,而達到美白的功效 [Ref.23]。

使用神經醯胺混合物對皮膚疾病的影響-1
使用神經醯胺混合物對皮膚疾病的影響-1
使用神經醯胺混合物對皮膚疾病的影響-2
使用神經醯胺混合物對皮膚疾病的影響-2

 

台灣市面上含神經醯胺保養品的情況?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MedPartner 團隊調查了市面上 79 種包裝或廣告標示以神經醯胺為添加物的產品,包含了精華液、乳液(霜)、眼(晚)霜、防曬乳、面膜。根據其外包裝的成分列表做出了一個整理。其中 56% 為神經醯胺添加,24% 為類神經醯胺,10% 表示為 Sphingolipids、Glycosphingolipids 等非神經醯胺或類神經醯胺的脂類成分。


標示不清的占約 10%,主要的原因是某些產品只標示 “Ceramide” 這樣的非 INCI 命名而不完整披露使用何種神經醯胺。

含神經醯胺的產品中以添加 3種佔 66% 最多,這 3 種組合以 Ceramide [EOP]、Ceramide [NP]、Ceramide [AP] 為主,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原料上有現成的原料可以添加。

只加入一種神經醯胺的也有 23%,以 Ceramide [NP] 為主。如果您從上文已經了解到神經醯胺在皮膚的複雜性,就會知道只補充一類的神經醯胺可能是不足的。

產品成分標示情況

講了這麼多讓人頭痛的科學與醫學知識,那消費者究竟該如何選擇神經醯胺保養品呢?我們在現有的證據下,提出以下建議:
 

  1. 消費者可考慮使用含神經醯胺/類神經醯胺的產品,特別是濕疹相關疾病患者可能較有幫助。但要注意其中的配方是否合理,以含仿角質層脂質(膽固醇、脂肪酸)的成分組成較為理想。(但這類的產品的問題是,最佳濃度、最佳比例、整體產品的劑型與成分間的交互作用難以評估。特定產品對皮膚受損或某些皮膚疾病患者的幫助,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2. 對於有嚴重皮膚疾病的消費者,使用含神經醯胺/類神經醯胺的產品可能減緩症狀,但是否建議使用這類保養品,建議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
     
  3. 神經醯胺是成本較高的生理性脂質,並非每個人都缺乏。以價錢的考量上,若是皮膚狀況正常的消費者,未必要選用含神經醯胺的產品。若您使用其他產品,仍無法做到預期的保濕功效,或皮膚症狀無法緩解時,在醫師的評估與建議後,再選用含神經醯胺/類神經醯胺的保養品即可。
     

另外在現實狀況下有個問題是,除非是醫師有參與開發過程或實驗過程,或廠商提供了相關實驗數據並提供足夠樣品讓醫師給患者測試,不然醫師實在很難單從成份表判斷這類產品的功效,民眾也難以簡單從成份表找到適合的選擇。期待國內外廠商有使用相關成份的話,可朝多與醫師合作進行相關研究,或提供足量的試用品,這樣醫師才能有信心推薦這類的產品給適合的民眾啊。

 

4. 角鯊是保濕聖品?角鯊烯(Squalene)跟角鯊烷(Squalane)真相大解密!

保濕是秋冬保養最熱門的議題,近年來以角鯊為添加物或者純角鯊為主打的保濕保養品越來越多,各家業者無不卯足全力來行銷,讓消費者覺得彷彿只要含有角鯊的產品就可以解決很多皮膚的困擾。

你可能聽過角鯊烯(Squalene)或角鯊烷(Squalane),但這兩個東西一樣嗎?業者的宣稱事實真是如此嗎?今天就讓 MedPartner 團隊醫師、配方師、與新加入團隊的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合作,讓大家一次搞懂角鯊烯(Squalene)跟角鯊烷(Squalane)的真相!

 

角鯊烯(Squalene)是什麼?有什麼功效?業者是怎麼宣傳的?
 

角鯊烯(Squalene)是人體自行可以生成的化合物,也可以在鯊魚的肝、橄欖、甘蔗等植物中萃取而得。它的用途非常廣泛,是合成膽固醇的前驅物,且與胡蘿蔔素、輔酶 Q10 等重要物質的結構類似(Ref.1)。除此之外角鯊烯在人體皮脂(sebum)中占有約 13 % 之多,可以防止皮膚的氧化(Ref.2),減緩紫外線照射的傷害(Ref.3)。

 

有研究使用角鯊烯、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神經醯胺、脂肪酸等組成半合成脂質混合物,塗抹在老鼠的皮膚上,發現可以增加實驗老鼠的肌膚屏障,進而減少水分的流失(Ref.4),但是目前並沒有以單一角鯊烯成分來做保濕功效的研究。

而且有研究指出經紫外線照射過後的角鯊烯會變成角鯊烯氧化物(squalene monohydroperoxide),實驗顯示它會導致兔子皮膚的粉刺增加,因此有致痘性的風險(Ref.5-6)。有關角鯊烯的資訊先講到這邊,我們來看看這家知名角鯊保養品牌怎麼說。

 

角鯊烯(Squalene)的功效,台灣 HABA 官網資訊截圖
角鯊烯(Squalene)的功效,台灣 HABA
官網資訊截圖 https://www.hababeauty.com.tw/new/

 

關於角鯊烯的六大特性,我想這家日系廠商大概跟我們是活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中吧!第一點「滋潤肌膚、軟化角質」,油類產品在肌膚上多少可以產生潤滑感,但是軟化角質卻是完全沒有根據。

再來,「幫助皮膚呼吸、促進代謝」,請問是讓皮膚毛孔擴張嗎?所以肌膚可以比較透氣?不然到底是在呼吸什麼啦?另外「促進代謝」這個說法太過籠統,如果擦在臉上的東西可以讓皮膚狀況變好,自然就會回歸到正常的代謝狀況。

 

第三點,「與水分融合、預防蒸發乾燥」,醒醒啊同學!油水不相容的科學定律不會改變啊!要是你家的角鯊可以跟水均勻混合不分層,如果不是額外添加界面活性劑,那我們就要懷疑裡面到底添加了什麼東西了啊!!!

再來「優異滲透性、絕佳親膚性」,有很多的有機化合物也有類似的滲透性,但是至少少量角鯊烯不會造成皮膚過敏不適,算你過關。接下來,「誘導攜入效果、幫助保養品吸收」,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來佐證,倒是有一篇文獻指出角鯊烯增加皮膚滲透性的能力遠小於甘油辛酸酯(Ref.7)。最後,「高穩定性、不易氧化、變質」,恩…..這個我們稍後解釋。

 

其實角鯊烯本身已經具有抗氧化以及潤滑等功用了,實在不必過度神化這個成分。如果來到這家廠商日本的官網,會發現日方只有宣稱其具有抗紫外線、易滲透、保濕這些功能。我們實在很納悶,為什麼很多產品到台灣來販賣的時候就會多出很多神奇的功效呢?像是雅詩蘭黛 DNA 特潤,在美國只會寫「夜間修護」,在台灣就寫「修復 DNA 」了。日商 FANCL無添加也一樣,在日本不敢亂講,在台灣就狂打廣告宣傳錯誤知識抹黑各種合法防腐劑有多危險。

 

正當我們看這個廣告文宣已經 7 pupu 的時候,仔細檢視這家角鯊產品的內容成分時發現了更吃驚的事:說好的角鯊烯(Squalene)怎麼變成角鯊烷(Squalane)?難道是廠商生產時太累打錯字(e 打成 a,烯打成烷)?
 

我們必須鄭重告訴你:這兩種東西是不一樣的東西啊!不一樣的東西啊! 不一樣的東西啊!你看到這麼多廠商講了這麼多關於角鯊烯的好處,結果你擦到臉上的卻是角鯊烷???想必大家都是滿臉黑人問號(?)
 

產品成分標示寫的是角鯊烷(Squalane) 出處: 台灣 HABA 官網
產品成分標示寫的是角鯊烷(Squalane) 出處: 台灣 HABA 官網 https://www.hababeauty.com.tw/new/

 

角鯊烷(Squalane)是什麼?跟角鯊烯(Squalene)有什麼不同?
 

接下來要上一點點不會太深的化學課,大家請不要緊張!角鯊烯(Squalene)的化學式為 C30H50,角鯊烷(Squalane)則為 C30H62。從結構來看,他們都是 30 個碳組成的長鏈碳氫化合物,因此物理性質差異不大(如潤滑度)。只不過角鯊烯擁有 6 個不飽和雙鍵,這樣的差異讓他們之間的化學性質大不相同。
 

這些不飽和雙鍵可以跟自由基反應避免細胞組織的傷害,也可以吸收紫外線形成穩定的氧化物,原理就像胡蘿蔔素跟最近很紅的蝦紅素的抗氧化機制一樣。但是對於全部都是碳氫飽和鍵的角鯊烷來說,根本沒有不飽和雙鍵結構,當然也不可能有一樣的功能。
 

那為什麼還要用角鯊烷呢?原因是角鯊烯如果暴露在空氣中不穩定容易氧化。所以便經過「氫化反應」,把不飽和的雙鍵打斷,使之成為化學狀態較穩定的角鯊烷,如此就可以放在瓶罐中數年之久而不怕變質。另外從原料的來源來看,角鯊烯取得來源從以前到現在,常見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從鯊魚肝臟所得,因為環保及動保關係已逐漸式微。

第二種是從橄欖油中萃取所得,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最新的方式是將甘蔗發酵後的產物經化學合成所得。這三種方法最後取得的原料都是角鯊烯而非角鯊烷。不少廠商會宣稱角鯊烷為純天然,其實中間還經過了氫化這個加工步驟,並非直接從植物中取得。

 

所以到底怎樣叫做「天然」?「天然」就等於「安全無毒」嗎?大家可以看看從手工皂爆紅想想台灣消費者的常見的天然與手工迷思這篇文章,就會有更完整的理解。

角鯊烯(Squalene)與角鯊烷(Squalane)合成過程
角鯊烯(Squalene)與角鯊烷(Squalane)合成過程

但其實不止這家廠商,大部分的角鯊保養品所使用的都是角鯊烷。但大家也不要看到成分真的有寫角鯊烯(Squalene)就很開心,如同上面所說,角鯊烯(Squalene)是很不穩定的成分,即使成份表內有寫,你也要思考,在這樣的包裝內有沒有可能穩定?

甚至更多狀況是,廠商只添加了一滴,也跟你說有加,成分穩不穩定更不是它們的考量。這種狀況在業界我們稱做「成份表添加」,也就是添加了,寫在成份表讓你看了高興的 XD。

對於角鯊產品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為了達到穩定為目的,而失去許多化學上的功能,充其量角鯊烷只能當作封閉型的油性保濕與潤滑的保養品來看待了。目前很多廠商都是使用角鯊烯的功效來宣傳,用暗示方式誇大角鯊烷的保養效果,真的沒有這必要。

 

總而言之,角鯊烷不是不好的成分,把它當作封閉型的保濕與潤滑的保養品看待是可以的。但不要期待有接近角鯊烯的功效。另外這類成分不便宜,許多產品都是意思意思添加一點而已。

大家不妨有空可以拿出手邊的角鯊產品,看看他到底加的是什麼吧?記得,就算是真的角鯊烯,也要考慮到配方的穩定性,還有使用在皮膚上之後,降解的角鯊烯氧化物反而可能有致痘、致粉刺的風險喔。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還請幫我們留下一個讚,並分享給你更多的朋友一起長知識吧!


Reference only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https://www.medpartner.club/ceramide-pseudoceramide-introduction/

https://www.medpartner.club/wet-wrap-therapy-atoptic-dermatitis/
https://www.medpartner.club/squalane-squalene-moisture-myth/



你可能有興趣:

汗皰疹, 富貴手, 灰指甲, 蕁麻疹, 乾癬, 毛囊炎, 甲溝炎, 如何治療、保養與預防?
https://usalottery888.nidbox.com/diary/read/97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