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發展八大新趨勢, 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 物聯網

2017121823:23

(1) 未來 AI 發展八大新趨勢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gures/2017/market/ic_13837_20171006.png
圖、人工智慧是物聯網時代之核心

人工智慧(AI)是物聯網及工業4.0發展的核心。尤其,當特斯拉(Tesla)推出電動車及蘋果(Apple)發表新機iPhone X推出FaceID之後,讓市場體驗到AI晶片的無限商機。

同時,AI應用接受度越高的國家,將對其GDP產生貢獻愈大。我國在既有半導體及ICT
技術優勢及競爭力的基礎上,迎合各產業的需求不斷增加,開發出各種新應用晶片,不僅讓台灣在半導體的競爭力絕對在全可扮演關鍵的角色,同時將為台灣的經濟帶來未來30年的新榮景。

AI晶片包含三大類市場,分別是數據中心(雲端)、通信終端產品(手機)、特定應用產品(自駕車、頭戴式AR/VR、無人機、機器人...)。當前機器學習多採用 GPU圖像處理,尤以Nvidia 是此一領域龍頭,但是,有些業者認為GPU處理效率不夠快,而且因應眾多特定新產品的不同需求,於是,推出NPUVPUTPUNVPU...等等。

目前還不清楚哪種架構的晶片會在 AI 大戰獲勝。但(手機)終端市場對於AI晶片的功耗、尺寸、價格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難度上比雲端數據晶片更高。為搶未來AI應用市場商機,科技巨鱷如Google、微軟、蘋果企圖建構AI平台生態模式吃下整個產業鏈。

目前來看,未來AI發展有八大新趨勢

趨勢一:AI 於各行業垂直領域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
人工智慧市場在零售、交通運輸和自動化、製造業及農業等各行業垂直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而驅動市場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各種終端用戶垂直領域的應用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改善對終端消費者服務。


當然人工智慧市場要起來也受到IT基礎設施完善、智慧型手機及智能穿戴式裝置的普及。其中,以自然語言處理(NLP)應用市場佔AI市場很大部分。隨著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不斷精進而驅動消費者服務的成長,還有:汽車資通訊娛樂系統、AI機器人及支持AI的智慧手機等領域。

趨勢二:AI導入醫療保健行業維持高速成長
由於醫療保健行業大量使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進而精準改善疾病診斷、醫療人員與患者之間人力的不平衡、降低醫療成本、促進跨行業合作關係。此外AI還廣泛應用於臨床試驗、大型醫療計畫、醫療諮詢與宣傳推廣和銷售開發。


人工智慧導入醫療保健行業從2016年到2022年維持很高成長,預計從2016年的6.671億美元達到2022年的79.888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2.68%。尤其,台灣累積了20年健保資料,還有正在創建的台灣人體基因資料庫,再加上硬體製造能力等,只要能有效串聯、處理與分析,輔以法規鬆綁、籌建平台與跨領域合作,台灣朝AI醫療發展將很有機會。

趨勢三:AI取代螢幕成為新UI / UX介面
過去從PC到手機時代以來,使用者介面都是透過螢幕或鍵盤來互動。隨著智慧喇叭(Smart Speaker)、虛擬/擴增實境(VR/AR)與自動駕駛車系統陸續進入人類生活環境,加速在不需要螢幕的情況下,人們也能夠很輕鬆自在與運算系統溝通。這表示著人工智慧透過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讓技術變得更為直觀,也變得較易操控,未來將可以取代螢幕在使用者介面與使用者體驗的地位。


人工智慧除了在企業後端扮演重要角色外,在技術介面也可承擔更複雜角色。例如:使用視覺圖形的自動駕駛車,透過人工神經網路以實現即時翻譯,也就是說,人工智慧讓介面變得更為簡單且更有智慧,也因此設定了未來互動的高標準模式。

趨勢四:未來手機晶片一定內建AI運算核心

現階段主流的ARM架構處理器速度不夠快,若要進行大量的圖像運算仍嫌不足,所以未來的手機晶片一定會內建AI運算核心。正如,蘋果將3D感測技術帶入iPhone之後,Android陣營智慧型手機將在明年(2017)跟進導入3D感測相關應用。

趨勢五:AI晶片關鍵在於成功整合軟硬體
AI晶片的核心是半導體及演算法。AI硬體主要是要求更快運算速度與低功耗,包括GPUDSPASICFPGA
和神經元晶片,且須與深度學習演算法相結合,而成功相結合的關鍵在於先進的封裝技術。總體來說GPUFPGA快,而在功率效能方面FPGAGPU好,所以AI硬體選擇就看產品供應商的需求考量而定。

例如,蘋果的Face ID臉部辨識就是3D深度感測晶片加上神經引擎運算功能,整合高達8個元件進行分析,分別是紅外線鏡頭、泛光感應元件、距離感應器、環境光感測器、前端相機、點陣投影器、喇叭與麥克風。蘋果強調用戶的生物識別數據,包含:指紋或臉部辨識都以加密形式儲存在iPhone內部,所以不易被竊取。

趨勢六:AI自主學習是終極目標
AI
“大腦”變聰明是分階段進行,從機器學習進化到深度學習,再進化至自主學習。目前,仍處於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的階段,若要達到自主學習需要解決四大關鍵問題。首先,是為自主機器打造一個AI平台;還要提供一個能夠讓自主機器進行自主學習的虛擬環境,必須符合物理法則,碰撞,壓力,效果都要與現實世界一樣;然後再將AI的“大腦”放到自主機器的框架中;最後建立虛擬世界入口(VR)。目前,NVIDIA推出自主機器處理器Xavier,就在為自主機器的商用和普及做準備工作。

趨勢七:最完美的架構是把CPUGPU(或其他處理器)結合起來
未來,還會推出許多專門的領域所需的超強性能的處理器,但是CPU是通用於各種設備,什麼場景都可以適用。所以,最完美的架構是把CPUGPU(或其他處理器)結合起來。例如,NVIDIA推出CUDA計算架構,將專用功能ASIC與通用編程模型相結合,使開發人員實現多種算法。


趨勢八:AR是工具且成為AI的眼睛,兩者是互補、不可或缺
未來的AI需要AR,未來的AR也需要AI,可以將AR比喻成AI的眼睛。為了機器人學習而創造的在虛擬世界,本身就是虛擬現實。還有,如果要讓人進入到虛擬環境去對機器人進行訓練,還需要更多其它的技術。


結語
至於 CPU是否會被TPUNPUVPU.等之類新類型處理器取代,答案應該不會。因為,新出現的處理器只是為了處理新發現或尚未解決的問題,而且未來傾向將CPU整合。同時,晶片市場期望能有更多競爭及選擇,不要英特爾、高通獨大。


迎物聯網時代來臨,以往大家認為摩爾定律最後會走到極限,但未來矽世代是異質性及跨界的整合,還有很多需求未出現。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則表示,摩爾定律已經是舊時代的法則,GPU的計算速率和神經網路複雜性都在過去25年內呈現出爆發性成長。

展望未來,隨著AI、物聯網、VR/AR5G等技術成熟,將帶動新一波半導體產業的30
年榮景,包括:記憶體、中央處理器、通訊與感測器四大晶片,各種新產品應用晶片需求不斷增加,以台灣在半導體的競爭力絕對在全球可扮演關鍵的角色。

(2)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gures/2015/analysis/analysis_10611_20170117.JPG

圖、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

互聯網(或稱網際網路)是一個工具,一個提升生產力與創造新商業的工具,工具是中性的。互聯網讓世界的資訊架構在一張網之上(Network),這張網上有節點(Node)。

以前大型主機是一個節點、之後個人電腦是節點、現在每一個智慧型手機是節點、未來每一個設備與感測器也都會是節點。

互聯網的核心思維其實只有一個,就是『節點的節點互相連結』。結構化的互聯,讓互聯網世界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沒有了中心,或是每一個節點都是中心。

網絡上的去中心化,導致了即時、透明、平等、可協同等幾個特性。

有人說, 互聯網思維包括開放思維、聚焦思維、創新思維、利他思維、跨界思維與自媒體思維[1]。我覺得這些都屬於後天了(人的思維與商業思維了)。

例如在互聯網上,你可以開放也可封閉,雖然開放的力量會大一些,開放的商業模式成功機會可能較大。工具就是工具,可以開放與不開放,也可以半開放。

至於聚焦思維的背景,來自於互聯網浪潮下,世界將變成兩極化,中間層消失,沒有站到第一與第二位置,這個企業將不會存在

因此,你要生存,你就需要聚焦,聚焦不是聚焦到產品,而是聚焦到某一特定的價值主張,提供這個價值主張,並且讓你的用戶黏住這個價值主張,並且對你的服務與產品非常依賴。

互聯網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會在企業內部(組織內部)或企業外部(組織外部)帶來影響。從內部組織經營角度來說,傳統而言,位居高位的權力者,在網路網狀結構下,未必比一個同事間的意見領袖更具影響力。

在外部營運上,當然會從基本買賣行為的電子商務開始,之後會進入協同開發與協同合作,之後供應鏈管理與生產製造也會進入。而企業價值鏈的人力資源、財務管理與資訊管理,也會在不同時間點完全的互聯網化。

移動互聯網比互聯網又多了幾個要素,移動互聯網有了位置(GPS),也有了身份(ID例如手機號碼,例如Line帳號。手機屬於個人財產,有時候電腦屬於一家人財產)。

移動互聯網,讓一個人在真實世界的位置(經緯度),在網路世界也有了精確位置。移動物聯網的科技破壞性,是傳統電腦時代的十倍。當然,商機也是十倍數量級。

移動互聯網中,最熱門的O2OOnline to Offline 服務模式也屬於這個範疇。

在【傳統ICT公司如何在物聯網時代轉型--數位企業發展路徑圖與啟示】一文中,我們討論Gartner所提出的數位企業概念(Digital Business)。

2020年時,全球有75%將進入數位企業,物聯網時代將到來。之後,企業將進入”智慧物聯網”時代,這時候一般的”機械”(Machine)已經有了初步的智慧,類似海豚的智商。諸多工作的完成,將由機器(機器人)來完成。

物聯網時代,物件將正式進入互聯網世界。其實,從技術發展觀點來看,物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自然延伸。

例如智慧手機聯網也是一種”物聯網”,即”手機聯網”。家中的IPCAM攝影機聯網也是一種物聯網。小米正在創建的智慧家居生態體系也是物聯網,即“家庭電子設備聯網”。

物聯網當成下一個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絕對不在於聯網,而在於聯網後商業行為的概念。就像行動互聯網對於產業的顛覆,不在於手機的上網,而在於手機上網後,新興商業行為與模式的出現。

關鍵思維在於物聯網時代,機器將是一個被服務的人,也就是用戶。客戶和用戶是不一樣的。客戶是付錢的人,用戶是產品與服務的使用者。

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尚未出現,因為還沒有企業將機器當成你的用戶,也就是物聯網時代的Machine-Centric商業模式未出現。


對比於互聯網時代,其商業模式為People-Centric商業模式與Mobile Phone-Centric的商業模式。

(3) 互聯網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Figures/2015/analysis/analysis_10607_20170117.JPG

圖、互聯網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

中國大陸互聯網領域,有一個很有趣的商業模式,叫”羊毛出在豬身上”, 也就是”透過免費模式獲取大量使用者的黏度,再叫其他廠商付錢”。也有人戲稱為”免費的商業模式”。

免費,我想是大家最愛的。看看你的智慧手機內,有多少個免費遊戲、免費工具與免費電影與歌曲,就可看出。”免費的最大”,”免費為王”。免費,讓使用者失去了理性,蜂擁而至。

“羊毛出在羊身上”出自於《官場現形記》。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就是””比喻表面上給了人家好處,但實際上這好處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價裏“。

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真理在”互聯網時代”與”非互聯網時代”都是一樣的。

“羊毛出在豬身上”,僅僅是產業價值鏈的重新分配罷了。

而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用戶與客戶的不同而已。用戶(Users),是指真正使用產品的人,客戶(顧客,Customers)是那些付錢的人。需要注意,這裏僅將這兩類人進行區別,其實所有人的都是廣義的客戶(顧客)。

我們先看傳統的商業行為。大家都知道,爺爺奶奶喜歡給小孫子買玩具,生意人會慫恿小孫子,以氣球和小禮品誘惑他,爺爺奶奶受不了小孫子的撒嬌,大把的鈔票就用在哪些一輩子只玩一次的高價玩具上。付錢的人和享受產品的人原本就不一定一樣。

小孫子是用戶(玩玩具),而爺爺奶奶是客戶(付錢)。

傳統報紙的廣告其實也是一種。厚厚的報紙,其成本一定遠大於10元售價,但是廣告商會提供廣告費用給報紙,換言之,商家的廣告商補貼了報紙的編輯與印刷成本。

一般閱讀者是用戶(閱讀),而刊登廣告的商家是客戶(付錢登廣告)。

從上面基本討論就可以看出,對於”客戶的黏著度”是一個重要資產。所以報紙會有發行量,電視會有收視率當成重要指標。

其實,講穿了就是你能夠連結到客戶的數量,並且是”直接的連結”。

在傳統的經濟活動中,你能夠直接接觸到的用戶是有限的。

如果沒有郵購,那麼頂多是附近的居民。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商家可以接觸的客戶變成全世界。如果以語言區分的話,那至少是有相同文字或語言的網路用戶。

在互聯網經濟裡面,也有所謂的”用戶為王”,直接接觸最終用戶,透過用戶的即時回饋,修正產品與服務。

而”免費模式”就是一種獲取”大量用戶”的手段。換言之,物聯網經濟的重點之一就是獲取用戶的資料,並且是海量用戶的”一切資料”

資料其實是沒有價值的,資料要轉變成資訊與情報,方有價值。因此,掌握海量資料僅是第一步,要將海量資料轉變成海量資訊與海量情報,方能產生”現金”。

那麼,什麼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還是要回歸到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見【開放式創新與平衡計分卡】一文討論。

客戶的海量資料,其實就是”平衡計分卡” 之中的”學習與成長構面”中的”外部資源”構面中的”網絡資本”

這些海量資料,要透過”內部流程”與”外部創新流程”的加值,以滿足特定客戶(Customers)的需求為核心,提供有價值的情報,方能將此資料轉變成情報與金錢。

而”羊毛為何出在豬身上”,其實是”豬願意付錢”,其實是購買你手頭的”羊資料”與”羊情報”。最終目的,還是要拿到這些”羊的錢”。

免費模式只是短期手段,最後的目的還是要賺到羊身上的錢。

總而言之,”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這是真理),但是過程中,”豬”願意出錢(預支短期的錢)來買”未來在羊身上,潛在可以賺到的錢”。

商業上,不論短期的錢或長期的錢,可以持續賺錢才是重要的。”

豬在風口上都會飛”,但比的不是飛一時,還要能持續的飛,或是飛得比競爭者更快與更遠。在互聯網時代,設計一個可持久的商業模式是重要且困難的,當然動態的調整與轉彎更是”重中之重”。

(4)雷軍的互聯網思維與小米生態圈

20141229日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於微博透露,小米科技已於20日完成第五輪,總計11億美元的融資。初步估算小米科技市值達450億美元,並已超過美國Uber,成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之一。

小米模式(Xiaomi Model)最終會不會成功,我們不得而知但,小米生態圈(Xiaomi Ecosystem)及小米平台(Xiaomi Platform)已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不可小覷的破壞性創新模式(Disruptive Innovation Model)。而雷軍的互聯網思維及小米文化,也開始讓傳統產業神經緊繃。

首先談談雷軍所提出的「互聯網思維」。關於雷軍的互聯網思維,網路上有諸多的討論,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去年12月初,雷軍到聯想內部進行的一次演講。網友可以從網路上找到相關文章。

總結雷軍互聯網思維如圖一所示亦即4+1,包括「專注、極致、口碑、快」 + 「群眾路線」。

關於對品質重視的故事,雷軍喜歡舉同仁堂的例子;關於口碑,他以海底撈月為例,說明口碑源自於超出預期;關於高性價比,他以CostcoWalmart為例,強調低毛率與高效率。

群眾路線,就是小米科技用戶的重視與服務,包括”深入群眾、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客戶自己挖掘小米產品的高性價比與貼心服務,讓客戶覺得小米有趣。

圖一、小米雷軍互聯網思維

小米科技的成功靠的是什麼?根據雷軍的說法,小米科技的成就來自於”硬++服務”的小米模式與小米生態圈,並且這個模式是在小米還沒推出手機時,就已經想清楚了。

根據雷軍的說法,小米模式很簡單,就是以接近成本的方式銷售智能硬件,並以此建構一移動互聯網平台,在上面提供增值服務。依此思維,小米生態圈包括三個部分,分別為智能硬件平台、電子商務平台與移動互聯網平台。其中智能硬件平台是基礎,電子商務平台是通路,而移動互聯網平台則是軟體與服務。

圖二、小米生態圈
analysis_10528b_20150105.gif

在智能硬件平台上,小米科技推展策略如圖三。小米自己開發的核心產品只有三個,分別為小米手機(Smart Phone)及平版及APP、小米路由器(Router)、小米盒子(Set Top Box)及電視(TV)。其中手機是移動互聯網入口,電視是智慧家庭娛樂的入口,而路由器則是連接智能設備的管道。

在智能家居應用情境上,小米的盤算是這樣的。通過路由器連接(Connect)所有智能設備(Smart Machine),通過手機來控制所有設備(Control),通過電視來顯示(Display)家中所有資訊狀態,最後實現智能家居的夢想。

圖三、小米生態圈

analysis_10528c_20150105.gif

根據雷軍的說法,小米生態圈屬於半開放的創新模式(Semi-open Innovation Model),核心是小米科技公司,產品只有三個,包括手機、路由器與電視。

而第二層屬於小米科技所投資的100家創新公司(應該是大於100家)及內容供應商,包括優酷土豆、愛奇藝、華策影視等。小米定義這100家公司屬於硬件企業,當然也隸屬於智能家居所將用到的智能家居硬件產品。

例如加一聯創做小米活塞耳機、九安醫療做智慧血壓計、紫米科技做移動電源、華米科技做智慧手環、智米科技做空氣淨化器,及小米投資美的集團所將進行的智能家電開發等。根據雷軍自己的說法,小米科技已經投資了25家硬件企業,並且已有6-7個產品發表。

小米生態圈的最三層則是待小米平台成熟後,在小米電子商務平台上所銷售的相關硬件產品。最後一層則是建立在以MIUI系統基礎之上的硬件廠商合作之推展。

最後,雷軍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所謂的風口就是大趨勢(Mega Trend),小米科技選擇了行動互聯網及智能家居這個風口,那你呢?

(5) O2O時代 一個平台將代表一個產業

圖一、服務業O2O商業模式
analysis_10568_20150116.gif

O2O(online to offline)對台灣也許是陌生的,對中國大陸來說,卻是除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與智慧家庭(Smart Home)以外的第三個大風口。

從本質上來說,O2O其實就是虛擬世界(網路世界,線上世界)與實體世界(線下世界)的結合。

若套一句『郭語錄』的三合:「集合->整合-> 融合」,其實O2O也就是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集合、整合與融合。在2015年來看O2O,又和10年前電子商務剛發展時有所不同,現階段的網路世界已經變成行動互聯網的網路世界,也就是行動網路世界(行動互聯網)。

換言之,O2O就是:『透過智慧型手機之硬體、軟體與服務技術之整合,讓真實世界與網路世界集合,整合與融合起來,讓產品與服務的體驗更加完美,讓交易成本更低,服務提供者與享受者互動更即時』。

O2O時代,一個平台將代表一個產業」出自於中國大陸58同城網CEO姚勁波。58同城網,2005年成立於北京,2013年在紐約上市,是一個地方資訊提供網站,主要在房屋、汽車與招聘上區塊資訊。以流量論,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Craigslist

關於透過O2O提供服務,也就是服務業的電子商務化,姚勁波曾提出一分類架構,如圖一 。圖一橫軸一邊為提供資訊,另一邊為進行交易;縱軸為到店接受服務,另一為不到店接受服務。

舉例來說,著名的大眾點評網,就是提供資訊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可以選擇或決定到哪一家店用餐。而著名的Groupon,就是提供優惠團購價,讓消費者以較低廉的架構,取得服務內容,之後到店面進行消費(服務取用)。

58同城網是透過區域(Local)資訊的提供,讓買家與賣家之資訊可以透明。例如租屋資訊、房產資訊、二手車買賣資訊與人員招聘資訊都是其中重要資訊服務內容。

58到家(http://www.58daojia.com)是58同城之新O2O服務,目前主推阿姨到家家政、師傅到府搬家與上門美甲等。從經營模式上,58到家的經營邏輯也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平台型的服務公司。

傳統上,如果要找人到家家政,可能找家政公司或是找個人工作者,透過58到家新平台的出現,原本的”中介機構(其實主要是服務公司)”被”新平台”取代。

同理,你如果要找搬家公司,一樣會面對上述相同課題,因此當科技成熟與使用者習慣成熟後,一個新的搬家平台將會取代原有的搬家公司。

一個平台將代表一個產業,原本公司消失,新平台代表一個搬家服務產業也代表家政服務產業。

利用行動互聯網與新的IT科技,其實就是將原本的中介單位取代掉,並以新的管理模式來取代。平台的出現,將進一步讓原本不容易標準化的服務標準化,而這標準化將進一步可以讓服務內容取得經濟規模,有了經濟規模,中間規模的企業就消失了。這是全球化的一個自然結果。

O2O被視為是除行動互聯網與智慧家庭以外的第三個大風口,這個風口將會取代簡易型服務(或是較容易標準化)的服務。

58到家的目標是成立一個職業訓訓練學校並且聘用1,000萬個服務人員,傳統服務業可要小心了(包括台灣服務業)。

最後,從三合(「集合->整合-> 融合」)觀點,其實O2O才剛開始,真正有威力的商業模式,我認為也還沒出現。台灣以精緻服務聞名,當中國大陸年輕人已經開始追逐這一波新創業浪潮,台灣年輕人絕對有機會與有實力做得更好。

只要有好的方向與方法,加上適度的飢餓感,台灣年輕人不會沒有全球舞台的,加油!

Reference Only
http://iknow.stpi.narl.org.tw/Default.aspx

部份文圖影片, 取自網路, 無商用, 純参考, 若侵權, 請告之, 速刪除